2016年12月20日星期二

AP PDF to IMAGE Batch Converter

AP PDF to IMAGE Batch Converter
关键字:PDFJPGPNG,转换,批量,汉化
AP PDF to IMAGE Batch Converter 是一个有用的pdf工具,该转换器能利用将PDF 文档转换为图片。它不需要任何其它软件支持。当你不想一页页手动截图时,这款软件就有了用武之地。

使用场景:当OA办公软件支持多页附件上传时;或者将PDF转换为图片,然后上传到Gdiver时就不会占用保贵的存贮空间,不过暂未经验证。



PDF to Image 功能:
    * 迅速转换 PDF 文件到图像格式。
    * 支持批量转换 PDF 到图像,支持文件夹。
    * 支持加密的 PDF文件。
    * 支持自定义输出结果页面。
    * 支持矢量图形转换到图像文件。
    * 支持多个图像格式,如 'bmp''tiff''jpg''gif''png''pcx' 等。
    * 支持生成多页面 tiff 文件。
    * 支持生成任何分辨率的图像文件。
    * 支持转换为 1 位,4 位,8 位,4 位灰度,8 位灰度和 24 位格式图像。
    * 支持拖放文件转换。
    * 转换后可以自动显示图像文件。
    * 允许你保留源文档的布局。
    * 容易使用,单独的应用程序。
    * 不需要 Adobe Acrobat Adobe Acrobat Reader 的支持。
    * 自动安装和配置。
官方主页:http://www.adultpdf.com/products/pdftoimage/  
==========================================
AP PDF to IMAGE Batch Converter v4.1 简体汉化注册版
(汉化 by wxdjsqq:1976318)
==========================================
安装后即注册。
下载地址: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rMwbek 密码: xzhk


2016年10月30日星期日

人生大事

在这个阶段,应该算是人生的转折点,很多的琐事都要考虑到。是不是大多数人在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事情要去操心,还是说有人已经替他们安排好了,有人说这些事情都得自己去做决定,去主导,而在我心里,或者我眼里觉得这些事情有人已经帮他们安排或者决定好了,是我主观上认为呢,还是事实就是我想的这样?
有些时候真的觉得力不从心,能力上或者思想上,我根本无法去把这些事情都做好,或者都做周全,从而导致我无法去接受一些我无能为力的事情,总觉得别人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都有人帮,为什么我没有人帮,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一样,始终纠结在这里。没法做到以积极的心态和态度去面对这些我无能为力的事情,害怕面对,内心脆弱,不敢承认自己真的做不好,或者真的做错了。没人能给我指引,让我觉得前路是一片模糊的,如果下一脚是安全平坦的,会觉得自己有点自寻烦恼,如果下一脚是个泥坑,这个时候周围就会有些人告诉我,早就跟你说过前路崎岖,为什么不小心点呢?对于这些我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去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去始终逃不出去,这种是不是叫自寻烦恼。

我常常会想知道别人的想法,会很好奇,并非是我想知道别人的隐私或者好奇心太多,而是我想从别人的想法或思想上,能获取一些我能用得上的东西。或者某天我遇到同样的事情,我应该怎么去做。人有很多东西要去学,有些是学不会,有些是不知道自己不会,有些是不知道自己要学,在没有领路人的时候,我要去怎么思考,要去怎么学习和面对。始终都是在彷徨不知所措,我不喜欢这种感觉,我从来都不喜欢不知所措,那种无助和尴尬是我最讨厌的,却又是无法克服的。

文/刘-2016-10-31

2016年6月29日星期三

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来自知乎的回答

作者:skiptomylo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819007/answer/1073328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在截止目前的人生里,有什么事情是我认为我领悟到的最重要的,那就是人的生活就像投资品价值一样,是存在均值回归的。那个均值,就是你内心最深处的冲动,是你真正的欲望,是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成长经历,如果刨去在学校里因为纪律不好、早恋、翘课、打架、打球摔断腿这些十年以后都没所谓的事情,其实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中国学生成长经历。进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中考区排名前10,高考分数也足以排入第一梯队。之后我从复旦辍学出国,去的也都是北美最好的大学。

走在这条路上的我,直到大学的时候,都一直认为社会的金字塔就是这样一层一层的筛选形成的。的确,至少从一个校园里的学生的角度来看,中考的失败者们,高考的失败者们,出国留学去了一个不那么知名的大学的留学生们,相比于人大附、清华、哈佛的同龄人,他们被排除在了某一种可能性之外。这种残酷的独木桥就是多少年来鞭策我们每一个人时刻不敢松懈的原因。

毕业以后,起初,父母是达官显贵的去接手家族生意,哈佛毕业的去Top tier投行,清华北大毕业的去知名券商,三本毕业的小学同学去某个不知名的公司领一个月三五千的薪水,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符合设定的。

紧接着过几年,事情慢慢就有点奇怪了。一些在校时候成绩非常优秀的、毕业以后也顺应着期望去投行拼死拼活的,慢慢的受不了了,离开这个行业,去做其他压力小一些的行业,在美国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稳日子;一些教育背景一般般,但是上学的时候就特别“折腾”的同学,回国创业,现在已经小有所成;一些接收父母生意的,干不下去,最后公司卖掉的也有,倒闭的也有;也有一些毫无背景的,工作之余勤勤恳恳的爱好着自己的写作,现在成了小有名气的作者。

在一个经济自由度越来越高,具象的门槛对一个人的发展束缚越来越小的社会,到底什么事情决定了你要走的路呢?

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一些学生时代看起来特别优秀的人,后来成了特别平凡的人,而又让那时候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一些人,后来做出了一些似乎超越了他水平的事情。我想这样东西在今天和在两千年前是没有区别的。那就是你的渴望。

我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我在这里不是要judge任何人的生活选择。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求仁得仁。平淡生活也好,激烈拼搏也好,只要最终你获得了你想要的,所有的生活都值得被祝福。但是我最终明白的是,人生任何一个阶段的“筛选”都只是一种形式,别被这些一时的标准迷惑。定义你最终归宿的,一定是你能力和欲望综合的那个真实的你。因为即使你毕业的时候成绩优异获得了一份高薪高压的工作,如果你是个不那么野心勃勃的人,那么你早晚会被压力逼迫离开这份工作;即使你学的是理工干的是码农,如果你最热爱的是写作,那么早晚有一天,你会用你的闲暇时间因为热爱而驱动自己创作。也许你在工作中得到的是薪水,但你的人生在你的写作里。

大多数人应该都会相信,李白如果做了官,他还是会有一天脱靴骂高力士,他还是会有一天浪荡江湖。为什么?因为他那么一个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人,是不可能因为一纸封诰就杀死自己心里澎湃的诗情画意的。

所以,再后来,当我每年遇到那些想从事这个行业的应届生的时候,我总是像无数前辈们一样,喜欢问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喜欢做金融?你喜欢金融的哪个细分?你为什么喜欢这个细分?这个行业你认为会带给你什么?

我也一次又一次的听到下面的这些答案:“金融很刺激,能够改变世界”、“金融需要数学头脑,我数学学得很好”、“金融挣钱多,是很体面的工作”、“我喜欢M&A,一种直觉”等等。

当然也会偶尔有那么一两个人,娓娓道来,告诉我他们对行业的认识和了解,告诉我什么事情表明了他们基因中的东西适合这个行业。

第一种人让我哭笑不得,而第二种人,哪怕他们的答案不那么全面和正确,哪怕他们的答案里有一些矫揉造作,我依然认为他们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渴望要远比第一类人强得多,他们可能会在这个行业里生存的更好。因为当你发现这个行业的本质和电影里决定世界的刺激感与高大上毫无关系的时候,还要有一种别的东西让你愿意去从事这份工作。因为不管金融行业可以给你提供多高的薪水,我相信早晚都有那么一刻,你会发现钱的Marginal Utility不如每天下班陪你老婆吃一顿幸福的晚餐、不如一年可以有五个月去周游世界、不如去写一个程序、不如写一篇小说。把一件事做到8分好也许是因为钱,但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一定和钱没关系。

另一件想起的事情,是在北美的那些年里,有几年夏天住在温哥华。有一个夏日的晚上,我坐在
自家院子门口,看着才六七岁的外甥和外甥女儿在门口的车道上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追跑打闹。夕阳落下来,整个天边都是红色的,夏天的温哥华一点都不热,落日余晖晒在我身上,暖暖的。那一瞬间,温哥华那种闲散的生活仿佛积累在一起突然拍打在我的心上。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老年人,每天在这个有雪山有大海的地方,每天遛狗、做饭、和朋友打打牌、陪陪小朋友。

我想很多住在海外移民城市的人都有过相似的感觉。温哥华、墨尔本、Orange County,这些地方就像是一个个巨大的养老院,整个城市与世无争的安坐在那里,和北京上海纽约这种分秒必争的地方形成最鲜明的对比。我也猜想很多中国人奋斗了一辈子就就是希望自己从中国这个压迫感过剩的社会里逃出来。但是在那个晚霞美如画的夏日傍晚,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我要逃出来。我才不到25岁,我要离开这个地方,我还想滚滚红尘,我还想做一些什么事情,我还想怎么样都好,但是我不想静止。

我拿到job offer回国的时候,我也知道这不见得是一个多么好的选择,但是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迈出这一步,我才知道接下来一个新的我想要什么,而不是在旧的我身体里活活困死。

回到问题上。我想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回首自己在学校里的日子,甚至是迈入社会的日子,最应该遗憾没有一开始就被告知的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清楚地认识自己。我是谁,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么优缺点,我适合做什么,我喜欢或不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最大的缺失。残酷的社会压力逼迫我们通过复制所谓的成功道路来获取社会资源,而完全忽视了人的内在动能才是决定你位置的根本因素。

这些东西最终会决定你愿意为什么奋斗,最终会决定你对一份事业的热情和责任心,最终会决定你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是舒服的,最终会决定你人生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复杂,不见得立刻就有答案,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是不断变化的,这些问题需要你以自己和世界的样子互为对照,去不断地追问,又不断地在追问后塑造。

这需要漫长的时间,会发生很多反复,你会不认识自己,也会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

世俗的选择永远都会给努力的人以入口,也永远都会给想离开的人以出口,只是你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那么认识自己这件事情,恐怕越早开始越好,因为越早,你就可以以越小的代价去选择你是应当离开,还是应当留下。

以上。

作者:学霸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819007/answer/10830696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最希望早点知道的是:这个答案的大多数高票回答,都只讲了前半句,没讲后半句:

1、选择比努力重要。这是前半句。
后半句是:“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大量练习、大量努力来磨练的技能。


优秀的选择能力本身就是一个领导者的必备素质,也叫作“决策能力”,它包含了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仔细对比,这是一个极为辛苦的认知过程。而它也包含了在信息不那么对称的情况下进行一把小小的赌博。如果把它总结成一句话:我们必须努力学会真正清晰地思考和决策方式,才能让自己是“做选择”,而不是“做赌博”。


2、人生最重要的是,是你内心深处的欲望,你要努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前半句,它告诉我们内在动机是最重要的。


后半句是:每一个人的自我发展过程中都需要足够大量的尝试,与外界互动,获得反馈和提升。社会环境成就人,内心真正的渴望只是一个指南针。能让你到达目的地的不是指南针,而是真正开船航海,学会搏击风浪,绕开暗礁。


这个高票答案在我的timeline里出现了3次,核心思想仍然是80后、90后大学生最热爱的“Follow Your Passion”,追寻你内心的热爱。我们都有过在大城市中,活在小小角落,内心疲惫,向往世外桃源的心情。也曾在委屈和焦虑的夜晚,默默问自己,是不是应该抛下这一切,归园田居,桃花源去。你说你热爱摄影,热爱电影,热爱诗歌还热爱远方,你想背起行囊开个旅行公众号,养活自己,养活自己的旅行。

尽早认识到,你内心深处的渴望,可能只是“对现实生活逃避”的一种反应。因为如果你足够热爱某事,这种热爱应该已经强烈到能支撑你产出相关的成果和作品,并让你顺理成章地靠这个热爱吃饭了。世界上所有的路都是弯路,你越认为自己热爱的一条路,越有可能放弃——在你心中,你或许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这份热爱看得太重了,以至于,你无法用世俗的方式结合这个热爱,你会认为以它做世俗的营生是一种对热爱的玷污。


我希望早点知道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单靠自己成就自己,即使内心深处最强烈的热爱和渴望,也需要符合社会结构中的某种需求,找到相应的团体和圈子,才能得以被支持与被成就。这样,我便会对自己,对这个世界,都多一份接纳,多一份宽容,而少一分逃避,少一分怀疑。

3、知道很多大道理,却做不到,书读得太多,践行得太少。这也是前半句。


后半句是,所有你做不到的事情,不是因为你知道得太多,而是因为你知道的不够多——你没能从心智模式、思维习惯、适用情境等各个方面真正深入透彻地理解一件事情。你没有理解到极致的事情,怎么可能做得到呢?这也是王阳明先生所说:“知到极处便是行,行到极处便是知。”


这也是一个极其流行的答案了,每个人都说“知道那么多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一生”,反过来想想,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知道的大道理既不够多、也不够深,才让我们无法再思想中融会贯通,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而在自相矛盾的道理中无法前行。

就像,你知道自己应该早起,需要早起。然后你订了一个5点起床的计划,无法执行。于是你很难过。一个透彻地知道早起的人,应该深入细致地了解自己的睡眠习惯,了解自己的常态睡眠方式,然后深刻地了解自己怎么样一步一步地把起床时间慢慢向前拨,更重要的是配合分析自己24小时中的精力状况,饮食、运动和情绪状况,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又能保证精力充沛的5点起床方案。想一想,这中间需要投入多少知识,和多少努力,才能做到?

相反地,每当我们责怪自己不能“践行”,或是“执行力”不佳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掉入了“用蛮干代替策略”的思维模式。须知,大多数相对复杂的事情,都得靠顺着性子的策略来,而不是一蹴而就地蛮干就能成。对,任何需要比较复杂的认知系统的事情,都不是靠“执行力”实现的。当你觉得自己执行力不足的时候,一定要反过来思考——明白道理只是第一步,后面两步叫做:取势(认识客观规律)、优术(优化执行方式)。在“知道”这件事情上,别偷懒。


4、一定要理解真正的需求后才去努力。这也是前半句,而且听上去非常正确。


后半句是:在你努力做出东西,抛出鱼饵之前,你很难理解真正的需求。而这世界上有很多需求,全部是被创造者自己创造出来的。


关于需求研究,福特曾经说:“如果你去问人们需要什么,他们会说需要一匹更快的马。” 这是用户研究界的经典故事,譬如电灯发明以前,关于照明,人们会说自己需要更长更大的蜡烛。那些简单浅显的需求,确实是可以一次性就理解的。就如同在乔布斯之前,永远没有人会告诉你,我需要一部iPhone,而今天,我们已经完全无法离开iPhone。有意思吧?

在创业和创造的过程中,我们都容易掉入一种“创造者的自我怀疑情绪”,我们害怕自己又重新发明了轮子,害怕自己做出一个根本没有人需要的破烂玩意儿。而整个互联网产品界的“用户至上”,“需求狂热”主义,更是让人变得谨小慎微,只敢跟着用户亦步亦趋。

当你是跟随者的时候,请理解真正的需求再去努力。当你是引领者的时候,你需要做的是,把所有既成的规则、束缚全部打破,do the impossible。(就像Elon Musk一样,对吧?)


随便挑了几个高票答案来写后半句,总结一下,我最希望早点知道的道理就是:


人类的认识本身就充满矛盾、充满不确定性,
不要试图追求万灵丹,
也不要追求精神上的狗皮膏药。
保持自己对自己真实环境的客观认知,
学会自己观察、判断,也学会自己去思考。
忍受矛盾和复杂性。
并,祝自己好运。


2016年5月27日星期五

谁能帮忙写一个简单的程序

我有一些pdf文件要存档,现在国产网盘不靠谱,gdrive空间又不够。现发现一个将pdf转docx,再转gdoc,这样就不占用的gdrive空间了。

方式:1设置word2013为打开pdf默认程序
2打开pdf(此时pdf会转换成docx)
3点保存会弹出选择保存位置,确定
4关闭(不点保存不会生成docx文件)
5上传docx自动转换为gdoc,不占gdrive空间


由于文件较多,就希望有程序或脚本实现以下功能:


1用word2013打开指定文件夹内的所有pdf文件(已设置word为打开pdf默认程序)
2保存word到当前文件夹(点保存后确定保存位置即可,此时pdf已转换成docx)
3关闭文件


最好能依次进行

2015年12月11日星期五

能不能拧开瓶盖儿,你都是个好姑娘 文/李爱玲 ---转载




笔记:

辞职后不对老东家发半句指责和埋怨,这是素质。

人走茶不凉,交接好最后一班岗,这是敬业。

当面致谢,心存感恩,这是教养。



多少人因为害怕孤单,向来势汹汹的岁月妥协。多少人因为惧怕寂寞,被忧心忡忡的焦虑挟裹。

爱情,是那样清雅、古朴又静默的东西,怎会诞生在他人的催问和自我的负累里?


===================================================================

http://chuansong.me/n/1838888
某次和闺蜜孙小仙聊天聊到口干舌燥,顺手抓起一瓶矿泉水,拧了两下拧不开。

“笨死你吧!“孙小仙接过去,一把没拧动,勃然大怒:“老娘还就不信了!”

只见她一个鱼跃愤然起身,垫上手绢,一咬牙一跺脚,手起盖开:“给!老娘来给你当陪聊,还得侍候你喝水!”

我故意翘着兰花指接过水瓶。

第二天,孙小仙在QQ上转给我一条新闻,内容是一个女孩在浦东机场过安检时携带了矿泉水,称自己拧不开瓶盖,安检人员帮她拧开,女孩直接哭起来:“我喝矿泉水都是男朋友给拧瓶盖,你开的水没有爱情的味道!”

孙小仙差点被这条新闻气吐血:“靠,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嫁不出去了,我不但自己拧瓶盖,还自告奋勇地给别人拧瓶盖!”

哈哈哈。我一阵丧心病狂的大笑之后,想起了另一个单身闺蜜Coco。



我和Coco的相识,完全出于工作需要。

那时我还做人资经理,想在公司开英语班,于是联系了一家知名的英语培训机构,去洽谈培训合作。

Coco接待了我。长发飘飘、眉清目秀、谈吐得体、有礼有节的女孩,给我的印象分很高。

但我不是见了漂亮姑娘就冲动的毛头小伙,我要的是高质量和低价格。

一来二去,多番比较,培训费几乎被我砍到最低。整个过程里,Coco始终和颜悦色,不卑不亢,既不像某些课程顾问那样装逼,也没有个别销售那般势利。

公司的三个英语班顺利开课。为了让大家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Coco始终和我保持着联系,经常就提高英语学习积极性给我提出建议。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Coco突然出现在我办公室。我原本以为还是关于课程改进的商讨,例行公事地和她面对面坐在会议室。

她开口却说:“姐,我要离职了,我觉得必须要过来当面跟您说一声,很感谢您对我的支持。”

我有点意外。马上又犯了职业病,想了解她的离职原因:“你干地挺好的啊,怎么要离职呢?”

“我们内部最近有些调整,我自己不太适应,所以辞职。不过您不用担心,离职是我个人原因,这边的师资水平、课程质量都没有问题,培训班的跟进和服务我已经交接好了,以后由王老师来跟您对接,这是下一步的计划,您看下有什么问题我一定协调好……” Coco认真地将进度调整、注意事项等全部列给我,一一说明。

我接触过很多培训机构,这一行人员流动较为频繁,能在离职时群发一条短信告知的已属难得。

不对老东家发半句指责和埋怨,这是素质。

人走茶不凉,交接好最后一班岗,这是敬业。

当面致谢,心存感恩,这是教养。

这三点,足以令我对这个女孩刮目相看。

工作上没了交集,我们却从此成了闺蜜。



Coco老家在山西,家境优越。相比漂泊在外孤身奋斗的清苦,她稍一妥协,便可听从父母的安排,回到老家,接受一份舒适工作和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Coco始终用坚持说服父母。他们的心疼、担忧、催婚,都是心上的石头。她不逃避,也不苦逼,不自怜,也不自恋。在完成父母的成家立业的指令之前,她选择先成为更好的自己。

Coco曾经梦想做一名服装设计师,也想过报考艺术院校,却在现实里阴差阳错读了外语专业。辞职之后她一直想方设法寻找机会,希望找到兴趣与事业的结合点。起初我并没特别在意这个小女子的想法,后来发现,她竟像小燕衔泥一样,一点点构筑起自己的梦想。

没有资金开店,她就自己在网上联系进货渠道,选定中高端女装,多方比较,亲自选款,发图片,从代购的小生意一点点做起。

不是专业出身,她就四处了解培训课程,从入门级的基础开始,学化妆,学造型,学搭配,慢慢培养自己的眼光和品味。

因为工作关系和职业习惯,我关注过很多年轻女孩。时尚漂亮有梦想的美女很多,肯脚踏实地去做的却太少。有些姑娘自恃美貌,习惯性傲娇,除了自拍别的基本都不会。有些姑娘懒散成性,对问题怨天尤人,对工作叫苦喊累,没有公主命却惯了一身公主病。有些姑娘阴晴不定,一愤怒就河东狮吼 ,一打击就一蹶不振,给点阳光就变段子手,来片乌云就成落汤狗。



相较之下,Coco像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小太阳——

她喜欢小孩儿,会去福利院看望孤儿,给小朋友带食物,帮管理员捡垃圾。

她在公益素食餐厅做义工,为前来就餐的弱势群体端汤倒水,刷碗、扫地、擦桌子,不怕脏不怕累。

她爱搜罗海边的特色咖啡店,去看书观景晒太阳,容颜和心情一样美美的,像海面闪动的粼粼波光。

她坚持每周参加专业英文演讲俱乐部,从初级菜鸟,到担任主持人、接待官,参加大区比赛,站在台上谈辞如云,落落大方。

今年夏天,Coco又朝梦想迈进了一大步——她创办了一个女性美丽沙龙,将身边爱美的女孩儿聚集在一起,每周一期沙龙活动……她像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纤弱的身体散发着巨大的磁场。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越来越喜欢这个姑娘,她有小太阳一样的光芒和能量,也有星夜月华一般的静美和清朗。

她选择学习为自己增值,填满单身时光,用生命里最努力的晨光,配自己最年轻的皮囊。

她不是没有委屈,但从不四处诉苦。每个轻描淡写的背后,都有自己的全力以赴。

有时我也忍不住很八卦地问她:“最近有没有情况啊?还没遇见合适的?”

她嘿嘿地笑:“没有呀,怎么办啊?”

Coco给我讲过她曾经的感情经历,在历经苦痛挣扎纠缠后终于风轻云淡。她把伤痛踩在脚底,让旧账永远地翻过去,不沉溺,不自责,不恨嫁,不纠结。

多少人因为害怕孤单,向来势汹汹的岁月妥协。多少人因为惧怕寂寞,被忧心忡忡的焦虑挟裹。

爱情,是那样清雅、古朴又静默的东西,怎会诞生在他人的催问和自我的负累里?

不焦虑明天,也不悔恨昨日。走过迷障重重,穿越脂香粉腻,她独立地、坦然地、风清月明地等待自己的爱情。



每次和Coco相约,她总是随身携带水杯,里面装满温水。我突然意识到,相识多年,我从来不知道她能不能自己拧开矿泉水。

但我确信她绝不会像某些姑娘那样拧巴——拧不开瓶盖的,怕自己不够自强不够独立没有安全感;拧地开瓶盖的,又担心过于女汉子缺失了女人味。

Coco像一朵向日葵,始终朝向太阳,不做无谓的担心,也不去茫然的找寻。只需要用一路的坚持和努力,把自己变成想要的样子。不忧不惧,无怨无尤。

我问孙小仙:这样的女孩儿,谁又在乎她能不能拧瓶盖儿呢?


2015年12月3日星期四

请让我原谅你吧 @飞行官小北-----转载

请让我原谅你吧 @飞行官小北


段落节选:
  那些爱你、在乎你的人,需要你道歉,只不过是需要给自己一个官方的、正式的,原谅你的理由一一不然多委屈那一腔对你的热爱啊。

  道歉真正的、唯一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心安,不是为了平息事端,甚至也不是为了获取原谅,而是为对方,为被伤害的人,为了能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你在对犯下的过错忏悔,为了能让他们尽可能地心情舒适、尽可能地获得身心方面的补偿的。至于对方愿不愿意让你心安,愿不愿意平息亊端,愿不愿意原谅你,这是他们的自由。如果愿意接受你的道歉’是你的福气。如果不愿意,则是天理。


  可我也懂得,那些不善于道歉、不敢于道歉的人当中,也有一部分并不像上面所说的那样不堪。只不过他们被吓到了,被那些把“对不起 是人世间最没用的三个字”挂在嘴边的人吓到了,被那些绝不会去原谅别人,认为被伤害过就从此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从此获得了永久话语权的人吓到了。他们知道,即使是最真诚的道歉和最用心的弥补,也换不来对方片刻舒适和安宁,反而会因为这份歉意,被打上犯了过错的章,这个章永不褪色,且会在往后的日子里无数次被提及,无数次被引用,无数次承担起所有本不属于他的罪名。在那些绝不原谅的人眼里,道歉就相当于一个永世不得翻身的记号。

原文地址http://weibo.com/1868306103/CcvZfEKId